期货配资 融湾入海乘风起 苏区振兴动能足
发布日期:2024-08-11 11:50 点击次数:204
浩渺的珠江口,粤港澳大湾区的繁与华交相辉映,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期货配资,孕育着无限可能。
多彩的梅江畔,原中央苏区的红与绿相互映衬,传承着革命火种与精神,迸发出无限活力。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梅州带着客家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踏响大湾区追梦的铿锵足音,奏响苏区振兴的激昂乐章。
把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梅州实践,梅州举全市之力推深做实《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下称《梅州方案》),全力建设“一区两城”,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推动梅州加快振兴发展,为老区苏区融湾振兴发展、欠发达山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等探索典型经验,梅州,面向湾区,振兴苏区。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蓄振兴之力
“一区两城”开拓发展新空间
梅江河畔,一座城市与一座盛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至4日,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将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举行。
时隔六年,再度召开的客商大会展现出一个新梅州。
这个新梅州,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着更加清晰的发展目标——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下称“苏区融湾先行区”)。
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这是时代赋予梅州的振兴使命,这是发展交予梅州的振兴答卷。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资源,梅州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挖掘自身潜力,在苏区振兴道路上、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播下新的种子,静待秋实。
“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是梅州未来发展的‘牛鼻子’,把这件事情办好,不仅能为梅州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可以发挥梅州作为粤闽赣三省交界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作用、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多次强调,梅州将面向湾区所需,立足梅州所能,推动苏区和湾区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蓄振兴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梅州自强不息,在大干实干中找准定位。
一区两城,这是国家赋予梅州的战略定位,即加快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一战略定位,是梅州苏区振兴的一面大旗,极具“含金量”。这意味着梅州的振兴发展,不再局限于梅州1.6万平方公里,而是被放在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者之间。
建设“一区两城”对梅州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推动梅州苏区加快融湾振兴发展,有利于协同赣南闽西等周边区域深度融湾,有利于广东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蓄振兴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梅州不破不立,砥砺前行。
“梅州不是天生落后,也不会永远落后,与其怨人怨己,不如奋发作为,总会有人跑出好的业绩,总会有人改变。”这一清晰的认知,喊出了梅州振兴苏区的强音,势要扭转梅州经济增速长期靠后的被动局面。
今日梅州,全市上下拿出“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斗状态,靠自身骨头长肉,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转作风优环境,全身心投入苏区融湾具体实践,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人思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下务实之功
“六大工程”塑造发展新优势
《梅州方案》顺利获批,梅州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把这份鼓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全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需下务实之功。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助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梅州会同省相关单位建立省级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省支持梅州加快振兴发展工作协调小组,构建省级“1+N”政策体系。
2023年4月,《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六大工程150项具体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
《实施方案》提出,梅州将大力实施产业引领、基础支撑、改革赋能、开放合作、民生改善、政策保障“六大工程”,针对性极强。
产业引领方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深度嵌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高水平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平台。
基础支撑方面,构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提升融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积极融入“数字湾区”。
改革赋能方面,衔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则机制,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开放合作方面,协同赣南、闽西等周边区域深度融湾,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协同参与国际经贸文化合作。
民生改善方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打造文化传承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政策保障方面,全面对接落实国家和省在财政、投资、金融、人才、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梅州融湾振兴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从“六大工程”内容来看,《实施方案》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包括加强政策保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都符合梅州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与之同步,各级各部门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等15个领域出台了市级融湾配套政策文件,12个专责小组全部印发2023年工作计划,8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县级融湾实施方案。
在苏区融湾道路上,“六大工程”塑造梅州振兴发展新优势,八个县(市、区)赛龙夺锦,坚持不等不靠、以我为主,坚决落实主体责任,推动一批融湾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逐步落地实施,效应初步显现。
担非常之责
“梅州实践”激活发展新动能
苏区融湾先行区的建设需要立足梅州实际,同样需要跳出梅州,来一场多向奔赴的高质量发展之约。
《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助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广梅两市要共建融湾特色产业集群,以优势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等为重点,共建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探索推广“广州总部+梅州基地”“广州研发+梅州生产”“广州孵化+梅州产业化”等产业共建新模式。
这一理念,在广梅产业园得到实践。
推动广梅产业园和县级共建产业园扩容提质,广梅指挥部建立以广梅产业园为主战场的多层次帮扶平台,探索产业共建“广梅模式”,激发梅州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广梅产业园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重要抓手,坚持存量增量两手抓,全力打好招商引资大会战,今年前三季度新引进产业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25.4亿元。
梅州聚力产业协作配套、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聚力基础设施互联、提升融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聚力体制机制衔接、持续优化融湾发展环境,聚力民生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资源要素得到有效的双向流通。
首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之一,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嘉元(深圳)科技创新中心的融湾窗口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培养重用高端技术人才;
1—8月,梅州新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16个、累计120个,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工作蹄疾步稳;
广东梅州招商推介会·丰顺专场上,4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制造业企业签约落户丰顺,总投资18.8亿元,年产值超25亿元;
……
跳出梅州融湾区,通过湾区连苏区,梅州在苏区融湾先行区的建设中,主动担起“探索者”的职责。
聚焦破解老区苏区和欠发达山区市在产业协作、交通互联、机制衔接、平台共建等融湾发展方面的瓶颈问题,梅州在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事项等方面,突出推进16项融湾亮点,力争今年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一批融湾发展试点成果和可复制推广的“梅州经验”。
担非常之责,梅州坚定发展信心,厘清发展底气所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主导着梅州这座城市的发展,更锻造了这座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数说
●1—3季度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90.36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8.00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4.04亿元,同比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8.32亿元,同比增长4.7%
●积极推动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按西部地区标准补助及最高1:1配套省级补助资金等政策,1—8月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95.67亿元,资金规模创历史新高
●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发展区域,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重点承接先进材料等八大产业,获省首期注入资本金1.8亿元,1—8月主平台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9个,计划投资120亿元
●突出“一园一策”推动10个省级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梅州高新区、梅州经开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扎实开展,157个工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86亿元,同比增长6.3%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1—9月,全市新引进落地动工项目217个,计划投资总额523.5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5.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6.6%、163.4%
●深入实施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林分优化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4.54%、居全省第一。建立了“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2022年度林长制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平远县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积极融入“数字湾区”,1—8月新增5G基站1176座,总量达6323座,5G网络实现城乡主要区域全覆盖
亮点扫描
苏区融湾
民企有为
“一头是苏区,一头是湾区,我们要充分用好两地的发展资源和发展优势。”经常奔走于深圳和梅州兴宁,深圳市景新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巫欲晓对“苏区+湾区”深有感触。
“我们将用好湾区的科研力量,瞄准智慧医疗创新,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在梅州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生产,确保今年成功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巫欲晓说。
携手苏区,融入湾区,梅州重在改革,敢于创新。年中,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州、龙岩、梅州三市和粤港澳大湾区五市民营经济签订合作机制,聚焦推动“苏区+湾区”合作新模式走深走实,形成苏区振兴新合力、苏区融湾新动力。
按照约定,赣州、龙岩、梅州三市工商联签订《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州、龙岩、梅州三市民营经济合作机制协议》,同时赣州、龙岩、梅州三市工商联和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五市工商联签订《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三市工商联与粤港澳大湾区五市工商联民营经济合作机制协议》。
“两份机制协议均体现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合作是成功的基石。”梅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梅州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忠认为,深化苏区振兴省级合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将有力加大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民营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州、龙岩、梅州三市民营经济合作机制协议》提出,通过建立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龙梅”三市民营经济合作机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促进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三市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和生态共保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三市工商联与粤港澳大湾区五市工商联民营经济合作机制协议》则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探索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融湾新机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和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的比较优势,促进湾区与苏区要素合理流动,在互惠互利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同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两份机制,如同两根线,一根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州、龙岩、梅州三市连接起来,一根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距离缩短。
广州市工商联二级巡视员陈立认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重点要精准选好抓手,以产业合作引领对口合作全面发展。
“结合革命老区的发展实际,我觉得可以在旅游产业、工业对接、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推动消费三大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陈立希望期货配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强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